半岛·体育从乡村篮球赛震耳欲聋的呐喊,到校园田径场上青春激扬的跃动……安徽省档案馆泛黄珍贵档案,如同一把时光钥匙,悄然开启了一段尘封的宣城体育传奇:1983年荣膺首届全国“田径之乡”称号,1986年再度蝉联第二届“田径之乡”这一国家级荣誉。体育,不仅点燃了人们的热情,更成为驱动精神文明建设、塑造城市品牌的强劲引擎。
省档案馆馆藏的1983年1月27日《认真贯彻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精神 积极开创我区农村体育工作的新局面》档案中记载了1983年元旦期间,广德新杭公社举办篮球赛的情形。“路远的运动员,大队用汽车接送,路近的运动员来回是一排溜崭新的自行车。”“观众也特别多,整个球场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水泄不通。”
馆藏档案《认真贯彻全国农村体育工作会议精神 积极开创我区农村体育工作的新局面》(部分)。
上世纪80年代的宣城,像这样的乡村体育比赛不少,忙碌在田间地头的村民们也积极参加。正如档案中所记载,“今年元旦期间全区九个县不少社队集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”,有的地方在举办篮球、乒乓球和羽毛球赛的同时,由于当时农民购买自行车越来越多,所以还别开生面地举办了自行车比赛。
这当中,宣城周王乡堪称乡村体育发展的典范。省档案馆馆藏的1984年2月7日《广泛开展文体活动 努力建设精神文明》档案记载,周王乡坚持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举办体育比赛,“如‘五四’青年篮球赛,‘六一’少儿运动会,中秋节、国庆节的农动会,篮球赛,九·二九民兵射击投弹赛,春节舞狮,象棋赛等,都形成了制度,吸引了广大群众半岛·体育官网,促进了活动的经常性”。1983年国庆节期间,该乡举办的农民篮球赛,吸引了全乡13个篮球队参加,“赛了三天时间,观众达万人次”。
这些乡村赛事的举办,自然少不了热心人士的支持。上述档案中记录了这样的故事。周王乡有一位体育爱好者张师傅,全家五口人都热爱体育运动。1983年的春节和“五一”劳动节,他个人分别举办了两场篮球赛,“裁判他聘请,茶水他供应,既当场外指导,又当拉拉队长”。像张师傅这样的体育热心人士还不少,据档案记载,“今年春节,街道同志邀请象棋选手,个人举办象棋邀请赛。招待茶水,热热闹闹忙了一天”。正是这些人,用激情为乡村体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。
“近几年来全区263个社镇中已建有文化站191个,办起初具规模的文化中心68个,正在建设的91个,使农村开展文体活动有了固定阵地。”正如档案中所说,乡村体育的燎原之势,离不开对群众体育的重视与投入。
因地制宜完善乡村体育设施,为各类体育活动提供了有力的支撑。以宣城周王乡为例,1984年就建成了露天看台球场一个,篮球场23个,农民篮球队13个半岛·体育官网,乒乓球桌33个。尤为可贵的是,该乡那时就成立了农民体育协会。“农民体育协会经常举办各项文化体育娱乐活动,每逢重大节日和传统节日,都要组织全乡性的文体活动和比赛,丰富了节日文化体育生活,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。”《广泛开展文体活动 努力建设精神文明》档案中详细阐述了周王乡开展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。
据档案记载,其实早在1972年,第一次全国农村体育工作座谈会就在宣城召开,代表们亲赴当年属于宣城地区的奎湖公社观摩学习——该公社被授予“全国农村体育先进单位”称号。可见宣城在农村体育领域起步早、成果显著。
加速、冲刺,操场上,孩子们追逐奔跑;传球、跳投、得分,篮球的世界里,学生们在紧密配合……这一幕幕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校园运动场景,记录在省档案馆馆藏的1979年《因陋就简,创造条件,抓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》中。档案中说的就是宣城昝村大队小学。
据这份档案记载,当时校园里没有专业的体育教练,学生们就互相切磋技巧;缺乏完善的运动器材,大家就自己动手制作简易器械半岛·体育官网。课余时间,长跑锻炼蔚然成风,球类、田径比赛热火朝天。学校精心设计活动,“开展跳绳、踢毽子、越野跑、做体育游戏等。还经常组织跳远、跳高、赛跑等单项比赛,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”半岛·体育官网。
这份用心自然浇灌出累累硕果:1976年在芜湖举办的少年儿童田径运动会上,昝村大队小学勇夺儿童组60米冠军、跳远第四名,女篮在县级比赛中屡创佳绩。同时,荣誉也接踵而至:昝村大队小学多次获评县级先进集体,1979年更被授予“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”称号并获颁奖旗。
昝村小学的荣光,可以说是校园体育的一个缩影。“马路当跑道,沙坑师生跳,山坡搞投掷,手表当马表,干部、老师送茶水,运动员劲头高,妈妈一旁抿嘴笑。”档案中记载的这首童趣打油诗半岛·体育官网,生动地再现了当年校园体育的勃勃生机。
乡村赛事的蓬勃发展,校园体育的生生不息……带动了体育事业的兴起,最终使得宣城在1983年和1986年连续获得全国“田径之乡”这一国家级荣誉。
虽然40多年过去了,但档案中定格的画面依然鲜活——农民骑着崭新自行车奔赴赛场的热忱,孩子们在简陋跑道上全力冲刺的坚韧。那背后,是对健康体魄的追求,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更是城市融入血脉的拼搏与协作精神。
这份深藏在档案中的体育基因,在新时代更焕发出强大生命力,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。它不仅见证着安徽体育事业的变迁:乡间小路到标准赛道,自制器械到专业场馆的提升……更表明,当体育的基因被激发、被传承,便会成为一座城市、一片乡土永续发展的不竭源泉。